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本市将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近日,市教委等十七个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明确将实施学校科学教育提质、创新人才发现培育、科学教育资源集成等六大行动。
“科学教育坚持面向人人,做好培育‘苗圃’。”市教委副主任王攀表示,本市将统筹推进科学教育与集团化办学改革、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重点任务,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汇聚合力,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跨学科课时不少于10%
在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本市将基于集团化办学育人新载体,一体化设计成员校科学类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小初高学段衔接。一批高质量的科学类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将在各校开展,不仅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更拓展至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
科学教育不设限,学校间的“围墙”将被打破。本市将推进教育集团内课程、教学、师资、教研等优质要素加速流动重组;推广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真实问题驱动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完善对科学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通过集团化、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等机制,各区各校将帮助生态涵养区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上好科学类课程。
跨学科融合教育为学生赋能。本市将建设一批“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英文缩写)”教育示范课程,探索贯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融合性、跨学科、整合式教育模式,探索融入必要的艺术、人文学科元素。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好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普通高中阶段积极开展科学类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各校将建设学生创客空间和科学创新实验室,融入工程实践和人工智能要素。
高校实验室面向中小学生开放
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将升级,探索构建跨领域跨部门跨学段的科学教育共同体,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
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牵手”将更加紧密,探索大中小贯通培养的新载体。本市将发挥在京高校科研资源优势,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数学节、科学节系列活动,组织数学与人工智能、天文与航天、能源与材料、机械与电子、生物与医药等主题的特色夏(冬)令营。
本市将建立市、区、校三级培养体系,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汇集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培养基地;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科学高中,探索衔接大学的贯通培养机制;建立有科学家潜质学生的成长档案,持续开展跟踪支持。
高校还将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等科技资源,与中小学共建科学教育基地,协同组织科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认识和接触科学的途径。本市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衔接;鼓励高中学生参加高校学术活动,开拓科研视野;支持高校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智库等,推动改进科学教育理念、内容和实施方式。
各小学至少一名理工硕士科学教师
聚焦素养提升,本市将全面实施科学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各区各校将配齐配强科学类课程专职教师,加强实验员队伍建设。每所小学将逐步推动实现至少有一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各校应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一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一所科普机构。
推进人工智能(AI)赋能科学教育,本市将开发面向学生的科学教育智能体,为教师教学提供AI助手,为学生学习提供AI学伴;提供多元化、数字化的科学教育资源供给。
本市还将推动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面向学生设立“科学教育开放日”;合理规划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模、设置标准、审批程序,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培养。各区各校根据需要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优质的科学教育服务;指导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竞赛活动应与科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科学兴趣和特长。(李祺瑶)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 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京ICP备100166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