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EN

《热流》:再现长江漂流历史,讲好体育爱国故事

来源:2020-08-26

2020年第16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已落下帷幕,但影片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一直在继续。本届电影周,共征集158部作品。经过两轮评审,最终投票选出了1部“最具传媒人气影片”,获奖的影片为《热流》。

这部展现1986年长江漂流事件的纪录片,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传媒人气?导演在拍摄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故事?近日,《热流》导演谢隽逐一为影迷们揭秘。

图1

《热流》剧照


还原32年前惊心动魄的历史

长江漂流和女排五连冠一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件激励国人士气的大事。

1985年,美国职业探险家肯·沃伦打算完成世界上第一次长江漂流。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青年漂流爱好者的热情,他们认为“中国人的长江,应当由中国人完成首漂”。

那时,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国人急需振奋民族的精神。次年,一群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为了祖国荣誉,面对生死考验,完成了首次长江的全线漂流。

历时5个月的探险,中方因设备缺乏、技术落后,漂流队员们几乎是用勇气和大自然进行抗争。

32年后,谢隽决定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以纪录片的形式还原。谢隽介绍,每当他念起长江地图上每一个滩的地名,汗毛都会立起来,因为他知道每一滩有多凶险。这部纪录片共拍摄了半年,从2018年11月到2019年6月11日。片中的主角就是新中国第一代探险家们,他们饱含着对国家的热爱,用生命和勇气征服了长江这条桀骜不驯的河流。

图2

《热流》剧照

 

将心比心“换”来漂流队的信任

常年拍摄体育纪录片的谢隽回忆,他很早就知道长漂的故事,也认识很多漂流圈子的朋友。要拍摄一部让体育站在社会舞台中央的片子,主题选择不是很多,后从个人兴趣、知识储备、人脉关系等多方面考虑,他最终决定拍摄长漂。

拍摄前,谢隽花了四五个月时间查资料。谢隽介绍,他对长江漂流的史料很熟悉,清楚知道每一名队员在这次探险中担任的角色,发生过什么,哪名队员在哪个位置落水等细节。这些让昔日的漂流队员们看到了他对这件事的热忱和决心,进而对他有了信任。“纪录片最重要的是真实,所以采访对象的认可和信任非常重要。”

队员们对谢隽的信任,还源于这部纪录片的立意角度。谢隽说,重现历史可以有很多角度。30多年过去,昔日长江上发生的种种,很多都已模糊,但他认为长漂事件带有着鲜明的历史印迹,它只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谢隽对漂流队员们初心的理解,也让漂流队员们更加放心地敞开心扉。队员们甚至将当年洛阳队和中美队的漂流日记,都放心地交给了谢隽。中美两队之间到底竞争到何种程度?两个队漂流距离相差多少?之前所有的史料都没有这个数据的记载,是谢隽拿着几个队的日记逐一对照,比着地图自己一点点量,用了一天时间计算出来的:中美联合队和中科队最后漂流相差的距离是 430公里。

谢隽介绍,相较于采访,寻找当年长漂的影像资料更困难。四川电视台、洛阳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都没有,最重要的资料是贵州音像出版社用胶片拍的,但奇怪的是,长江和他们没有一点关系。准备拍摄时,贵州音像出版社已经倒闭,资料带还是找不着。他又在央视带库找了好久,幸好当年一名队员自己转录了一些播出的视频资料,才凑齐了现在的这些影像资料。

图3

当年的长漂队员一腔爱国热情。

 

让历史中的他们都能活在当下

片中有一个非常令人动容的故事。漂流队员尧茂书的妻子当时怀孕四个月,尧茂书漂流前让妻子打掉孩子,他说“万一我回不来,老婆带着孩子怎么改嫁?”当时,漂流队员们都面临着生命的考验,但他们依然坚定完成了此次代表国家荣誉的挑战。

“现在看来,那时有些行为是不可理喻的,但这就是属于那个年代的真实故事,历史不可回头。”谢隽说,所以,在这部纪录片中,他没有展现家属采访或者他们现在的生活。他们大多有了新的生活、新的期盼,活在了当下。“我不想把片子做得太煽情,我认为纪录片的水平高低,就是体现在这些细微处情绪的微调上。”

谢隽说,当年的长漂队员王岩看完片子后,哭了两次。而他在采访中,和队员聊着聊着也动情地哭过。“这还是我从业以来第一次。我是职业导演,很不容易被人带动。现在讲爱国很空洞,大家都说我们讲爱国故事讲得不好,但《热流》中的人是真实的,面对生死,他们也有犹豫,但最后还是选择顶上去。”

纪录片最后一幕,定格在2019年5月的一天。四位当年参加长漂的队员,如今均已年满六旬,他们再次来到虎跳峡,计划漂流金沙江上游。30多年过去,他们的装备和技术都不可同日而语,没有了当年的胆怯,他们开始享受漂流的乐趣,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在奔腾的江水中,他们似乎看到了30多年前的自己……

-END-

奥运城市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 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ICP100166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