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EN

伟大的史诗 不朽的丰碑

来源:2021-12-18

长征是什么?

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

由是观之,长征属于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依旧被世人恒久追寻。正如《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时值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让我们回到历史深处,从不同侧面追寻那次震古烁今的伟大远征,重温红军将士创造的人间奇迹和不朽精神丰碑。


血火抗争

硝烟里的长征

红军长征,最初叫“战略转移”。由于分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分割包围之中,多路红军部队进行长征时,起始时间、地点,所走路程各不相同,但无一不是在枪林弹雨、战火硝烟中前行。

其中,尤以中央红军的长征,最为艰苦卓绝、最为惊心动魄。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红军主力撤离瑞金,踏上漫漫征途。史料记载,出发时,这支8.6万余人的大军,只有山炮、迫击炮38门,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仅40余支,平均每支枪不到60发子弹,此外还有6000多支梭镖,800多把马刀。就是用这样的武器,红军将士同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大炮展开殊死搏斗。

血战湘江,红三军团死守新圩,师以下团营连指挥员几乎全部阵亡;红一军团在脚山铺一带阻击敌人,付出了巨大牺牲;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为掩护红军主力渡江,与十几倍之敌鏖战,大部壮烈牺牲。

这,仅仅是开始。危险,始终与红军如影随形。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战,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万里征程,俨然一次向死而生的进军,真可谓“走一步枪声回响,踏一脚烈焰升腾”。

泸定桥,13根铁索今犹在。一位外国政要评价:“如果这次战斗失败,如果红军在炮火面前畏缩不前……那么中国随后的历史可能就不同了。”

红军的字典里没有“如果”!一支临时抽组的突击队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迎着雨点般的子弹,一边匍匐前行一边英勇战斗,一举突破了这道天堑。

据统计,整个长征途中,各路红军与围追堵截之敌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其中师以上规模约120次,取得了歼灭与击溃敌军数百个团、毙伤敌军数万人的辉煌战绩。


生死抉择

会议里的长征

长征,不仅有血火的战斗,还有真理的探寻。当年,趁着打仗的间隙,党和红军的领导者们围坐在会议桌前,一次次同党内错误思想展开斗争,为红军的前途命运作出抉择。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湘江战役之后,红军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当时的中央领导层发生激烈争论。

罗蒙山下,恭城书院,通道会议旧址。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毛泽东以其西进贵州的主张,向“左”倾路线和洋顾问说“不”。6天后,黎平会议召开,通过了否定博古、李德错误战略方针的决议,肯定和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从根本上实行战略转兵。

红军,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很快迎来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里,陈列着一张桌子、几把椅子。1935年1月中旬,就在这样一个简陋的房间,经过整整3天的阐述、争辩,诞生了遵义会议决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

“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有这样一组数据: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到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先后召开了几十次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两河口会议,确立了党的北上抗日救国战略方针;俄界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的错误的决定;哈达铺会议,决定到陕北与刘志丹部汇合;瓦窑堡会议,解决了党的策略路线和军事战略问题……

这些会议,不仅决定了长征的方向、红军的生死存亡,也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以及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样一条真理: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雄关漫道

地图里的长征

展开中国地图,连接各路红军长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会发现,长征实际路线构成了几张遒劲的弯弓形状,“弓弦”下多为平原、丘陵地区;“弓背”之处,密布断崖深谷、激流险滩。而红军多是在“弓背”上艰难跋涉。

按图索骥,再看一些研究成果提到的具体数字,则其“行之多艰”更加令人惊叹——

中央红军长征历时1年,转战11个省,渡过20余条江河,翻越20多座大山,行程两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9个省,渡过乌江、金沙江、渭水等江河,翻越乌蒙山、玉龙雪山等大山,行程近两万里;

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19个月,转战4个省,渡过15条江河,翻越5座雪山,行程一万余里;

红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4个省,渡过渭河、泾河、葫芦河等河流,翻越桐柏山、伏牛山、秦岭等大山,行程近万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很难想象,在如此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将士竟是脚穿带着毛刺的草鞋,与敌人战斗,将坎坷和泥泞踏平。

赤水河,流经滇、川、黔三省交界,素以水流湍急、岸险难行著称。就是在这里,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与敌军展开周旋——一渡赤水,向扎西前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调动国民党军西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跳出敌人重兵包围圈。红军将士靠着一双铁脚板,南北往返数次,东西驰骋千里,上演了精彩绝伦的战争活剧。

由赤水河沿图向川北,雪山耸峙,草地绵延。当年红军路经这些地方,非战斗减员极其严重。

在《红军长征·回忆史料》里,老红军谢良这样描述,“寒风吹在身上,冷飕飕的;雪粒打在脸上,像刀割似的疼痛……不少同志已精疲力竭,走几步就呼呼直喘……但是一坐下来后,就再也起不来了”。

同样的苦难,也发生在号称“死亡陷阱”的草地里。上世纪80年代,曾组织清理过草地时牺牲的红军尸骨,人们发现很多地方每隔三五米就有一具。

鸟兽绝踪的大雪山,人迹罕至的沼泽地,究竟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一本长征回忆录对此这样描述:“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


忠勇无畏

群像里的长征

长征,是一条红军走向胜利的路,也是一条英雄血肉铺就的路。

从会师之地回到起点,即使再设身处地,即便再懂得流血牺牲,我们依然不忍直视有关资料上的这样一组数字——

长征出发时,总人数有18.6万人,算上途中补充兵力,共约20万人,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仅剩5万余人。在损失最为严重的中央红军,平均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

生死亦英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一群红军将士鲜活的面孔。

血战湘江,红五军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官兵奋力抵抗。腹部中弹后,他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最后弹尽粮绝,伤重被俘。在敌押解途中,陈树湘用手从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激战百丈关,红四方面军官兵与敌展开浴血苦战,子弹打光了,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有的战士手臂打断了,就用牙齿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土城之战失利,总司令朱德亲上前线指挥。炮弹在身边爆炸,几次把这位“红军之父”震倒在地。他抖抖身上泥土,像普通士兵一样端着机枪冲向敌阵。

夺取娄山关,红三军团第12团政委钟赤兵右腿中弹,骨头被打断。没有麻药,忍着剧痛锯掉了一条腿。截肢手术后,他拖着一条腿走完了长征……

整个长征,像这样有据可查的英雄壮举不可胜数,而更多倒下的英烈,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为了最后的胜利,红军将士人不分老幼、职不论高低,无一不披肝沥胆,英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

“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漫漫长征路,走出了一支胜利之师,也耸立起一座精神丰碑。

习主席指出,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长征永在路上,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2

-END-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 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ICP10016671号-1